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周六在福田诺德中心某个星友提供的会议室里搞了个小型的线下星球球友见面聊天局,有分享股市的,币圈的和房产的,当然也得些许讲讲信用卡相关的,能在线下小范围的聊聊的确还是很有收获的,倒不是指望通过一次线下分享就能找到「发财秘籍」,但是的确能从别人亲口讲述的失败里吸收很多人生经验,比如远离赌博,不要过度膨胀,选择对城市是普通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还有果断放弃的能力….

然后尤其是@爱米小姐姐 在分享深圳房产后(相关阅读:如何取得一线城市的户口?给你价值100万的建议),其实大家都会更关心当年星佳也同样担心的问题,到底深圳或者中国的房产有没有可能发生当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大量中产阶级失业,流离失所的可能….

这一年,在面对一个很有分析的问题时,养成一个习惯,总要试图找到现象背后的T-1原理,而往往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才不会被人云亦云看起来都对的观点迷惑…

当年为了研究美国次贷危机,还给大家推荐了一些文章,书和电影,比如著名的「大空头」和「大而不倒」,而大部分的观点无非是怪罪贪婪的银行家,万恶的资本主义,失败的金融创新等理由罢了,没看到太多更值得思考的观点…

相关阅读:

推荐一门课让你从零开始懂点经济学….

但最近看一些薛兆丰先生出品的经济学书,里面有个观点却很有趣:

政府威逼利诱反歧视,酿造次贷危机恶果

简单点说,历史上美国购房率一直都比较低,而其中一个原因是银行家们并不轻易发放房贷。而1960年开始,美国的平权运动开始支持所谓的弱势群体,鼓励他们买房,直到1991年,美国商业银行放贷的数据被公开,确实能够拿到贷款的多数是白人,而那些弱势群体,少数民族拿到贷款的可能性远远低于白人。

于是,1992年,联邦储备局波士顿分行发布了一份所谓的科学统计报告,声称经过严密的计算,美国商业银行肯定是对弱势群体进行了歧视。

实际上,商人的天性就是逐利的,如果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银行怎么会傻到不做房贷这个生意呢?

但偏偏政府在舆论压力下,规定如果银行歧视弱势群体,经查证属实后会被处以巨额罚款,而承担放贷风险的责任转嫁给了有政府背景的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房产公司去收购商业银行的房贷合同。

通过「威逼」和「利诱」,反正最后都有政府兜底,自然不再对借款买房的人进行严格审查,开始鼓励打开贷款买房,此时美国的房产市场一片繁荣,有毒的债务只能通过打包卖来卖去,击鼓传花,欠款越多,影响越广,政府就不会轻易让你倒,因而肆无忌惮毫无顾虑的进行下去这个游戏。

最后的结果,就是次贷危机,殃及全球,而当初那些看起来受益的弱势群体,并没有过上好日子。

如果再配合这篇文章(相关阅读:原来「成为地主」才是终极奥秘?)理解了「通货膨胀」的底层逻辑,再配合「周期论」,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们都说「韭菜们的记忆只有七秒」了,因为大脑构造就决定了人会渐渐忘却那些他并不想记住的痛苦记忆,所以教训会周期性的上演吧。

换句话说,如果父母从小就能给孩子训练「财商教育」和「经济学常识」,或许以后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发表观点的键盘侠就会少点了,而大部分的键盘侠可能信息来源都是碎片化的标题党文章,以至于居然胡歌发了一段微博表达观点后不怕事多的键盘侠们能揣度出人家力挺发生家暴事件的好友,居然还上了「热门微博」,世界真是多样性….

有那个时间,不如真的好好多翻几页书长点基础常识吧

最后讲个故事结束:

有个警察看到偷手机的小偷,于是直接上去制服了试图反抗的小偷,而围观的女群众却指着便衣警察说「小偷也是人,干嘛如此粗鲁对待」,直到想拿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之时,警察从小偷兜里搜出来的手机居然是女群众的,此时的女群众像换了个人不顾警察阻拦对小偷拳打脚踢,恶语相加..

说真的,「歧视」不可避免,那我们就正视它呗。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220.com/news/22272.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