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交易所]金融科技创新驱动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仍在持续,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对全球贸易发展带来不小的冲击。但从更长远的维度看,新兴科技的发展与成熟,对贸易金融领域的影响,才带有根本性和恒久性。
现而今,不论是监管顶层设计还是银行战略布局,亦或是银行内部经营思路和对外客户服务营销,金融科技已成为银行业发展新的驱动力。越来越多的银行逐步以开放、融合的理念,拥抱曾经的传统银行业的“颠覆者”——FinTech,希望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银行金融科技转型。
可预见的未来,金融科技将逐步改变银行客户服务和业务流程的创新方式,驱动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变革,并通过与银行传统业务的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者产品,打造全新的金融服务提供方式。
贸易金融的发展已经历了从手工式操作向电子化流程,再到平台化互联的转变。新兴科技与金融业务的融合通过不断探索,已在“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四个方面取得了,包括客户服务、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的突破。
人工智能实现客户“画像”
新兴科技变革开辟了触达客户和分析客户的新路径。相比传统线下客户服务模式,互联网具有无地域限制、点对点连接的优势。其基于线上化的服务渠道,进一步支持了强大的客户数据库,可依据客群、渠道、产品、交互频次等维度,重塑客户关联,抓住并黏住客户,创造并延伸服务链条、扩大服务覆盖面、加速服务循环的机会,进而实现全面价值的发掘和创造。例如,中国农业银行设计开发的客户统一视图服务系统,借助人工智能系统深入分析存量客户海量的金融及行为数据,训练生成一系列数据分析挖掘模型,实现对客主要产品及服务的智能化推荐和营销。
区块链技术升级传统交易模式
区块链技术秉承“开放、平等、协助、分享”的理念,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平台更加快捷地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达到多方的信息充分透明,交易适时进行、便捷高效的目的。如中信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联合设计开发的区块链福费廷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唯一性、防篡改等特点,结合现实业务交易场景,量身打造了涵盖资产发布、资金报价、offer邀约、债权转让等环节的全线上、全流程、多场景并发、业务逻辑串行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传统福费廷业务中交易信息失真、价格撮合与资产转让脱节、多主体交易标准不统一、操作流程反复等四大难题。
云服务平台塑造“生态圈”服务能力
云服务在信息共享、服务延伸、一键部署和升级等方面的诸多天然优势,能有效加强服务机构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整体工作效率、改善流程、降低运营成本等。金融云能将银行的数据中心与客户端分散到云上,实现系统运算能力和数据处理处理能力的提升,发挥其自身安全性、稳定性、简单易用和开放共享的特性。如阿里、腾讯等科技公司的云平台,可提供企业级数据服务;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云平台,可服务于集团协同和综合金融服务;有多家商业银行联合背景的“金融云”融联易云,则可提供以资源为核心的行业云服务,旨在构建金融科技云服务生态圈。
大数据推动风险控制新探索
基于大数据的有效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疏解银行风控难题,依靠银行自身的海量数据,挖掘客户信息、产品交易、信贷行为、征信、合作方和第三方等不同领域风险数据,对客户进行综合评价和推断,形成较为细致的客户分群和立体式评级,在反欺诈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事前预警作用。如建设银行搭建了一套大数据分析平台,为全行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协助业务部门提升风险管理方面的数据应用能力。目前,该平台已完成非结构化数据的模型研发,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行为偏好、地理位置数据和社交媒体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进而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
金融的本质是价值流通,而技术创新的价值则体现于对价值流通的覆盖能力、加速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上。金融科技代表了金融场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但其本质仍是金融而非科技。新兴科技如何有效融入传统金融业务,是一个不断试错和修正的过程。科技要真正融入金融业务,最终实现服务效率的提升,促进金融发展,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无法回避。
业务内生特性层面
贸易金融业务是为国内或跨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提供贯穿其整个贸易活动价值链的全面金融服务,其核心是要与整个贸易产业链的融合。金融科技如何能有效助力产业链整合,并为产业链带来价值增长,如何深度参与产业链,实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本效率,是其具备成为贸易金融转型发展基石的前提。
银行是信用风险的经营者,业务核心体现在对交易全流程的风险管理能力上,无论是采取何种技术手段实现传统交易数字化、电子化、智能化,都必须攻克控制金融风险的难关,实现贸易金融的自尝性、真实性和封闭性。
基于产业链的风险经营,要求银行必须不断地提升业务领域的数据化能力。贸易金融的交易主体、监管主体都在向电子化、智能化方向演变,整个贸易产业链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助力银行建立更全面、及时、高品质的数据库,搭建稳定、精准的分析平台,是实现跨场景、长流程融合服务的基础。
外部技术融合层面
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认识及应用与互联网科技公司不同,更多是以自身实际业务需求场景为入口。银行从业人员需要转变思维意识,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用互联网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当然,在实践中这种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
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的改造和适配,现实中大多需要一定的缓冲期。比如智能审单技术和智能合规审查的应用,可以大幅缩减银行人工成本,但要大规模运用,还取决于技术的成熟度能否满足现行业务的标准。
从辩证的角度看,金融科技与传统贸易金融业务的融合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金融科技与生俱来的客户体验优、获客能力强、产品灵活度高、场景构建丰富、数据分析充分等多方面优势,如能有效匹配银行在贸易金融领域的产品体系厚度、业务客群广度、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特属专长,新兴科技就能与传统金融业务形成相互融合、互惠共赢的新发展态势。
塑造互联网的思维
在金融科技与传统业务的融入的过程中,客户本位、开放包容、场景构建等系列思维模式,是传统银行从业者实现根本转型的突破点。
一是“客户本位”思维。新兴科技更突出“云+网+端”的客户本位思维。服务源自用户需求,当需求在某个场景被发现后,反向进行产品研发,并将产品嵌入到场景中,将金融化于无形,实现“产消一体化”。
二是“开放包容”思维。价值链的核心不再是控制整个产业链,不再是采用封闭的模式和系统,而是让服务源自场景。互联网金融的思维方式更民主、更普惠,而不是针对少数龙头企业的专属金融服务,更容易得到整个产业链的青睐。互惠互利是金融与科技融合的基础。
三是“场景构建”思维。服务是产品的一项重要属性,如何有效利用科技赋能应用场景,是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关键。由符合交易习惯的场景衍生服务的路径,再设计金融产品,才能最终保障获取客户的主动性。
可探索的融合场景
“平台化”服务模式。互联网将逐渐成为金融服务的主要载体,而随着行为意识的转变,客户将追求更为便捷、高效和个性化的服务。因此,依托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传统银行业务和科技创新相结合,以客户便利和体验为出发点,实现从“销售产品”向“提供体验”的转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数据型”内控体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银行风控的有效性、精准性和时效性得以提升。结构化数据的应用、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模型、生物识别技术、云计算风控等金融科技能力,为传统贸易金融业务实现全流程风险管理、“千人千面”差异化风控提供了可能。
生态创新建设。融合应以生态、场景的建设为基础,通过生态圈建设来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汇聚合一”,并据此开展金融服务,尝试构建闭环的业务场景和金融一体化生态,取得对线上入口、服务供应、用户行为全链条服务能力,通过自建场景延伸服务触角,拓展客户服务边界。
《Bank3.0》作者Brett King曾预言,“未来的银行将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相信贸易金融作为社会经济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生。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220.com/news/23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