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日新月异。而科技作为重要手段,逐渐改变着金融业态,甚至在某种程度和某些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在加速应用,与银行、证券、保险、支付等金融领域深度融合,共同塑造了“无界金融”的新生态。通过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数字科技更有效赋能实体经济,创造智慧生活新未来。
经济基础:数据成为关键要素,催生数字科技革命
近十年来,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对增长的边际拉动作用正在减弱,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地板的不断抬升和利润天花板持续下降,使企业的生存空间不断压缩。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形态,正在成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数据作为人类社会翻开的“新石油”,已成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人类价值创造能力一次新的飞跃。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接近50ZB,是2011年的22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
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全新的生产要素,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有着直接联系。伴随互联网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各领域的逐步渗透,产业和部门边界被逐步淡化,数据能够实现人、设备、场景、服务的无缝连接,在此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突破了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增长边界。数据在体量指数级增长同时,其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也日益显现。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0.62%。可以预见,未来社会最大的能源是数据,谁掌握了数据和数据分析能力,谁就将掌握数字时代的生产力。
在数据利用基础上衍生出的数字科技,也因此爆发出巨大的市场前景。数字科技以互联网、实体经济既有的知识储备和数据为基础,以不断发展的前沿科技为动力,着力于实体经济与科技的融合,推动实体经济各行各业实现互联网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最终实现降本增效、提升用户体验、增加收入和模式升级。数字科技作为一种新的科技手段和思维方式,将引领继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计算机通信革命之后的“数字科技革命”的到来,这次革命也将驱动全球经济社会由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组成的“二元结构”,向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与信息空间组成的“三元结构”转变。
动力解析:数字科技的技术基础
数字科技在各应用领域突飞猛进,首先离不开其在基础设施上厚积薄发。大数据是数字科技重要基石,数据获取广度、挖掘深度直接影响数字科技的价值贡献。近几年来,大数据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从来源看,机构的内部数据、不同机构间数据、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及社会生活各领域数据逐步打通,形成更完整的数据集市与多样数据标签,保证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
从算法看,有监督与半监督、无监督的机器学习算法、模型正在走向结合应用。通过将结构化数据与文本、图像、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结合,将金融强维数据与用户行为、社交关系等多维数据结合,可以更好地探查用户特征与个性化需求。
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及大数据合称为“ABCD”核心技术。其中,人工智能意在通过语言和图像识别、神经网络等模拟和延展人类智能,促使机器人及科技产品以人的方式做出反应;在金融领域,可以用于识别用户身份、预测用户行为、在多个渠道替代真人参与。区块链是基于分布式记账的数据应用模式,可以在金融领域降低交易成本、管控信用风险、提高信息认证与支付结算效率。云计算是一种开放式的网络运算服务,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整合信息系统、消除数据孤岛、部署快速上线、处理突发需求;基于云计算等的“金融云”服务可以向金融机构输出大数据分析能力,助力精准获客、有效风控。
物联网是数字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热点之一。借助各类传感器、感应器、监控器、计算器及实时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对各类物品及其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与管理。受益于5G时代的扩容、加速,“万物互联”日益成为现实,其在连接硬件设备与软件服务的同时,也创造了人人交互、人物交互及物物交互的新场景。在制造、物流、城市管理领域,物联网可用于远程及无人操控,推动降本增效;在金融领域,银行网点等传统的物理渠道将被重新定义、规划,原先模式沉重的抵质押物、融资租赁标的物的监测、管理等也将更趋轻型化。
市场洞察:数字科技的金融实践
数字科技服务金融领域,可以首先应用于提升获客。
第一,可以精准圈定目标人群。譬如,可以从公共服务、生活缴费数据、企业经营和代发、缴税数据,房车产、地理位置、高端和境外消费数据,以及历史资金往来和社交关系数据中挖掘潜力用户;通过数据模型推荐,可以布达营销线索,将非用户转化为新用户,将睡眠用户转化为活跃用户,将低资产用户转化为高资产用户,将单一产品用户转化为交叉销售的高黏性用户。
第二,可以快速捕捉获客商机。譬如,用户出现工资入账、生意回款、售房变现等事件和行为,说明可能产生财富管理需求,可以尾随营销信息;用户频繁浏览出国内容,说明可能具有跨境支付和结售汇等需求,可以进行差异化展示与主动触达;用户亲朋普遍申购某基金,说明其可能已有一定认知,可以重点推荐;用户拨打客服透露需求,可以根据地理定位,联动网点跟进。
第三,可以切实提升获客转化。譬如,可以根据基于流量漏斗分析,优化触达频率、产品权益、营销话术等要素设计,减少节点漏损;对已漏损的用户,可以基于行为分析,启动二次回捞;对信贷业务拒绝用户,可以细分拒绝原因,将实质风险可控的用户分流至其他产品线,避免流量浪费;对主动交互用户,可以借助语音和文本识别,发现不良情绪,避免体验下降和造成流失。
数字科技同样有助于金融机构做好风险控制。
第一,可以降低伪冒、欺诈风险。通过采集人体生理、行为特征数据,应用人脸、虹膜、指纹、声纹、笔迹、步态识别及OCR等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在简化身份认证、优化用户体验同时,把申请人同照片、视频或其他人区分开,把有效证件同伪造证件区分开,避免异常登录;通过识别黑产设备、可疑号段、高危地域,可以把正常用户同其他用户区分开,避免虚假申请、网络攻击。
第二,可以降低信用风险。通过爬取全网申请行为,可以更好地判定多头和过度授信;通过分析用户收入、现金流、在不同平台投资情况,可以更好地衡量其资金实力、还款能力;通过分析用户消费金额、频次、品类偏好及行为记录,可以更好地确认交易真实性,以及是否有不良癖好或其他影响还款的因素;通过识别用户家庭成员和关系人,可以更好阻断社交网络中的风险传导。
第三,可以降低操作、合规风险。通过证照、资金流水、其他增信资料等的在线采集、远程传输和实时识别,可以降低金融机构沟通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手工录入过程中的操作风险;通过追踪客户经理地理位置、行为轨迹、工作流程,可以全面监控尽调过程,增强调研实效;通过引入心率、脑电波及微表情“测谎”技术,可以做好风险事前拦截与事后追责,打击内外勾结。
第四,可以优化风险资产处置。通过监测用户贷后行为、预警异常交易,可以及早发现风险,抢先处置抵质押物,减少贷款损失;通过用户现金流与历史行为分析,可以区分被动逾期与主动逾期,确定不同催收策略;通过引入智能外呼机器人,可以加强催收频次,提升清收效果;通过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改进ABS中的现金流管理,提高资产出售效率。
数字科技还能推动产业链整合,有助发展普惠金融和服务实体经济。
在上下游企业间,通过掌握各主体的供货情况,可以优化全产业链存货管理与仓储、物流调配;通过掌握各主体的资金状况,可以改进营运资金管理,精准推荐投融资、现金管理与公司理财服务;通过搭建信用评价、转移的系统平台,可以实现核心企业授信的分解和流通,帮助中小微企业破解融资难题。
对单个企业,通过预测其在产业链内的收入实现、潜在风险,可以确定信贷规模、时点和合理定价水平,帮助较轻资产的企业获得滴灌融资;通过票据在线识别和贴现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到账;通过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财务分析系统,可以帮助财务做好支付缴费、账户管理、风险监测及员工服务。
趋势前瞻:数字科技的未来图景
作为金融机构最大财富和开展业务的重要基础,数据价值将进一步凸显。金融机构拥有广大的存量用户基础和传统渠道优势,很多此前难以采集、存储和充分挖掘的用户声纹、影像、浏览痕迹、行为轨迹、关系图谱等数据,将在数据传输效率“指数级提升”过程中,逐步具备结构化处理的技术能力与应用价值。数字科技公司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在分布式架构、加密脱敏处理等技术支撑下,进一步打通底层数据,使数据分析在业务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
进入万物互联时代,数字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也将得到扩展、重塑。用户将不再需要到访线下渠道进行面签、办理业务,促使银行网点真正转型成为复杂产品销售中心、数字科技体验中心。用户不再需要扫码,而转为依托可穿戴设备、甚至生物识别的无感支付,使支付行为可以“随时随地”出现在公共生活的各个触点,与垂直场景深度融合。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以接口形式深入外部生态,在保证用户旅程连续、体验优质同时,带动流量扩容与转化效率跃升。
伴随数字科技公司加大赋能,许多强金融属性业务将加快线上化、数字化。目前看,资管、企业融资及相当一部分小微金融业务仍主要依赖传统金融机构的线下渠道,在产品设计、风险定价、敏捷交易、策略研究等若干方面能力建设上存在薄弱环节。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输出大数据风控等技术服务,数字科技公司可以线上开放平台为载体,提供贯穿资金和资产端的数字化、一体化解决方案,保证不同渠道、资质、资金需求的用户都能匹配到适宜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同时,也有助于生态内各家机构基于各自资源禀赋,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共生。
数字科技进步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监管环境与法律规范体系。我们建议,应在数据规范、行业监管及监管科技三个方面重点着力。
第一,要让数据真正发挥好在数字时代的“石油”作用,就要站在促进数字科技社会发展的立场上,明确数据权属,划定数据的流转、共享、传输、保存等一系列规则,实现个人隐私与商业机密的有效保护。
第二,行业监管要遵从原有监管模式,更要重视行业数字化转型新要求。具体到金融领域,一方面要坚持初心,坚守监管的原则底线;另一方面,面对数字科技时代下复杂多变、富有较强前沿性和技术性的金融问题,要选择更加灵活的监管方式。譬如,创设“监管沙盒”,在可控环境下鼓励创新行为;又如,明确新型数字科技机构是一类新主体,有针对性地制定包容监管规则。
第三,监管科技是数字科技不断渗透进入行业时的监管利器。面对日益复杂的商业实践,监管科技成为平衡监管有效性与成本收益问题的必然选择,并伴随行业实践和监管需求不断迭代。此外,数字科技时代的监管环境和法律体系需要“社会共治”,而非相互博弈。监管部门、被监管企业以及其他社会主体需要更多地互动、探讨,更早、更快、更好地实现创新推动与风险防范,助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原文首发于《金融时报》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220.com/news/28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