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为什么不能成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币”?

  随着Libra推出以来,一直备受各界关注,甚至连美国总统特朗普都在推特上声称Libra可能会促进“非法行动”,美国国会甚至要起草案拟禁止科技巨头发布数字资产的法案。

  随着Libra推出以来,一直备受各界关注,甚至连美国总统特朗普都在推特上声称Libra可能会促进“非法行动”,美国国会甚至要起草案拟禁止科技巨头发布数字资产的法案

  就在7月16日,Libra项目发起人之一、Facebook子公司Calibra主管大卫・马库斯(David Marcus)身赴国会,并接受两个半小时的“拷问”,一再表示Libra不是投资品,只是用于支付和交换;Libra无意与主权货币竞争;Calibra钱包将通过个人ID的上传完成身份认证,以符合反洗钱的要求等。

  那么,Libra为什么不能成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币”?为什么会对银行与现有的金融体系如此忌惮呢?

  美国信用卡体系太强大

  你所拥有的,反而会成为负累,阻碍你前进。这样的故事曾在商业世界无数次上演。柯达因为胶卷错失数码相机、诺基亚因为功能机而错过智能手机等,类似的剧情也在美国移动支付领域上演。

  尽管,在美国苹果、三星和谷歌都已相继推出了自家移动支付系统。这些所谓的“数字钱包”工作原理大体相似, 旨在取代银行卡刷卡消费,使用消费者手中的智能手机来完成支付,但是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造成这样的结果,最大的原因在于美国拥有强大的信用卡体系,刷卡支付并不复杂。无论是搭乘地铁,还是去百老汇看演出,人们普遍选择刷卡消费。而这,已经成了者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很难被移动支付这样的新支付方式所改变。

  反观中国,因为金融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卡普及和使用率较低,当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席卷而来时,由于人们并没有刷卡消费的习惯,而移动支付又切切实实比现金消费更加方便快捷,因而大家更易于接受,相当于直接跨越信用卡进入了移动支付时代,并成为其拥趸。

  如今,将中美的移动支付进行对比,无论是在用户规模还是用户接受度上,中国都已经后来居上,全面超越了美国。

  Facebook的“支付梦”

  Libra虽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对于Facebook的“支付梦”而言却不是第一次,只可惜马克・扎克伯格在支付行业里似乎就没有取得过成功。

  早在2011年Facebook便推出的第一个所谓“虚拟货币”产品,一开始希望能够简化管理平台上与虚拟商品有关的支付交易,并且会从每笔交易中收取30%的费用。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汇率波动等问题,Facebook Credits这款产品反而给国际支付带来了很大麻烦,最终在2013年被彻底淘汰。

  并且在2012年推出的Facebook Gifts由于没有找到解决距离和本地化问题的方法,以至于这款产品始终无法在国际上发挥作用,最终也只存活了短短两年时间。

  等到了2015年,在前PayPal总裁大卫・马库斯(David Marcus)的主导下,Facebook在旗下即时通讯应用程序Messenger上推出了“支付转账”功能,但这个功能仅限于好友之间,有些类似于微信转账,都需要绑定银行卡同时设置交易密码,只是到现在仍然没有被广泛普及。

  然而,在支付行业里屡战屡败的Facebook似乎并不死心,毕竟社交与支付之间有着天然的融合。只是,Facebook在社交领域高歌猛进,却在支付这条赛道上逐渐失去了先发优势。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业务除了在中国本土市场稳扎稳打之外,现在已经开始出海,在全球范围内开疆拓土。Facebook能否凭借Liber来实现其“支付梦”却仍然是一个未知的答案。

  Libra能否成为Facebook的“微信支付+Q币”?

  作为移动支付的发源地,美国土生土长的移动支付软件一大把,其中PayPal、谷歌钱包、APPlePay更是响当当的企业,坐拥近30亿用户的Facebook也是一次次铁戟沉沙。

  其实,在Libra之前,美国移动支付的创新始终停留在只是复制交易信息而银行依然保有的基础上,只是用手机来替代那张塑料卡片来作为银行卡本身的交易凭证。也就是说:你拿着手机去付钱和你拿着银行卡去付钱效果是一样的,都是在银行的账上给商户一笔一笔的划钱。

  反观中国的移动支付,由于金融管理的相对宽松,在2017年1月13日之前,几乎都形成了自身的付金资金池,这不仅仅能隐藏消费过程中清算结算的延迟体验,而且打通了人与人之间的资金转移,更能与银行博弈费率形成自身的。在这巨大利益的驱动下,各种红包大战在出行、外卖、面对面支付等场景中不断上演,这又进一步扩大了移动支付的规模效应与网络效应。

  此次,Libra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削弱传统银行对移动支付的控制力,尽管马库斯反复强调,Libra的目标是开发出一种安全、低成本的方式,让人们有效地在世界各地转移资金,从而成为当前金融系统的替代方案。

  并且,目前,Libra协会拥有首批27名“创始会员”,涵盖支付、科技、电信、区块链和风险资本等行业,包括万事达卡(Mastercard)、PayPal、Visa、沃达丰、eBay、Facebook、Lyft、Spotify、Uber和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等。

  在Libra白皮书中这样描述 Facebook 的支付野心:“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Libra 的目标是成为一种稳定的数字加密货币,将全部使用真实资产储备作为担保。”

  借助微信支付和Q币产品特征来看,Libra的设计一方面是利用Facebook的庞大社交网络,来构造一套与信息流平行的资金流体系,从而对用户进行更深度的画像,这对于社交的优化以及广告的精准投放无疑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是引用区块链技术来发布稳定币,这个币也将会是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通用的桥梁,仅27名“创始会员”就能覆盖现实世界中大范围的场景,这远远超出Q币的功能范畴,一旦建立势必以庞大的用户规模打击现有的信用卡行业,并因为大规模数字资金流动,对现有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影响。

  注定在荆棘中艰难前行

  “Facebook是危险的。Facebook已经一次又一次地烧毁房子,却把每次纵火行动美化为一次学习经历。

  “Facebook 很危险……他们并不尊重技术的力量。”

  “Facebook 一次又一次地辜负和滥用民众对他们信任。”

  ……

  Facebook泄露用户数据以及傲慢自大的“黑历史”似乎从来就没有被人遗忘,更没有得到原谅,甚至已经失去了信心。由此看来,Libra 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依旧有很多的挑战需要去克服,肯定没有微信支付和Q币普及得那么轻松。一年前 Facebook 卷入的信任危机,就注定了 Libra 推出前的第一道关――监管――并不好过。

  那么,Libra是成为Facebook操纵情感之后操纵金融的工具,还是真正为数亿人普及金融服务的利器?这里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每一次的技术变革都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有卢德运动和红旗法案,也有数不尽的技术灾难,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技术仍然会一直向前发展,最后被时间来选择。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220.com/redian/btb/30743.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