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宽松大背景下,从11月开始中国央行也开始频频送上“降息”利好。
在全球宽松大背景下,从11月开始中国央行也开始频频送上“降息”利好。
“降息”虽迟但到
11月15日,央行如期续做到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量4000亿元,与当日到期量基本持平。但中标利率为3.25%,较上期下降了5个基点。这是自2018年4月以来,首次调降1年期MLF利率。
今年8月,央行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LPR的报价基准直接与中期借贷便利(MLF)挂钩,货币政策价格工具也由过去的法定贷款基准利率转变为MLF利率,市场关注的央行是否降息的核心变为MLF利率是否下调。
11月18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OMO),当天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7天期逆回购1800亿元,中标利率2.5%,较此前下降5个基点,这是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2015年10月27日以来首次下调。
Wind数据显示,这几年人民银行开展的7天逆回购中标利率均为2.55%,且这一中标利率被认为是指导利率,与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DR007加权平均利率相比较,衡量市场流动性水平。
分析师认为,央行近期连续下调政策利率,体现其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为经济增长托底的意图,降息周期已正式开启。
11月20日,11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品种报4.15%,5年期以上品种报4.80%,均比较上次下降0.5个百分点。
“降息”传递的信号
2019年以来,美国、欧盟、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发达经济体纷纷加入了降息阵营,进一步说明全球经济向下的形势已经较为明显。
据世界银行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显示,预计2019-2020年全球经济面临重大下行风险,预计发达经济体2019年经济增速将放缓至1.7%;新兴市场经济体2019年经济增速预计下滑至4%。
我国货币政策依然保持坚挺。9月24日,央行行长易纲在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并不急于像其他一些国家央行所做的那样,有一些比较大的降息和量化宽松的政策。综合分析国内形势和国际背景,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当保持定力,坚持稳健的取向。”
但全球宽松的货币环境助推了金融资产价格和债务累积,金融体系脆弱性继续上升。
11月17日央行公布了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里面不再提“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从“适时适度进行逆周期调节”变成“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措辞刚中带柔,也算是一个结构性宽松信号。
目前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也从美联储第一次降息时的50个bp扩大至150个bp,利差扩大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企稳回升,也为央行降息打开了空间。
华泰宏观李超团队分析称,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出经济下行叠加通胀高企的阶段性“滞胀”特征,央行的最终目标中,稳增长和控通胀出现冲突,增加了货币政策决策难度。由于最终目标比较多,货币政策只能抓主要矛盾,当前央行货币政策是在稳增长与控通胀间进行艰难的抉择。
中信明明表示,今年以来全球货币政策宽松力度比较大,而现在人民币汇率保持平稳,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空间比较充裕,有宽松的必要。
展望未来的货币政策,明明称,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已经打开,接下来有可能采取量价组合的政策,今年底明年初有可能推出降准,稳定流动性供给。明年在全球货币政策宽松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MLF利率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220.com/redian/guzhi/35834.html